「包頭抗塵英雄」
對抗大氣污染,還一片藍天白云
在十幾年前,母親常常感嘆包頭的夜晚,說搬到城市之后連星星都沒有再見到過。當時的天空時常猶如一片混沌,只有極明亮的星才會露出些許光芒,維系著夜空的一絲尊嚴。
可十多年過去了,夜晚早已是繁星點點,只要不是陰天,“眾星羅列夜明深,巖點孤燈月未沉”已然成為常態。在滿天星辰的背后,是一群環保工作者付出的努力,他們奮戰在抗塵抑塵的第一線,努力讓空氣更加明凈。
讓我們走進包頭的方法抑塵項目,領略包頭各位抗塵英雄的風采。
11
鏗鏘玫瑰——董樹梅
抗塵抑塵項目是一個雖然不大,卻十分耗費精力的工作,白天是 30多度的酷暑,夜里要熬夜到凌晨甚至通宵,還要忍受蚊蟲的叮咬,許多小伙子們都覺得太累了。
作為項目負責人的董樹梅,雖然是女子,卻也和大家一樣,奔忙在盛夏炎炎的工地里,在夜里和大家一起工作到深夜,了解進度,部署工作。
進行抗塵抑塵,主要是通過向地面噴灑藥液,讓原本散開的土壤形成硬殼,董樹梅和她的同事們一起,通過灑水車噴淋、人工噴灑、高炮車等立體式作業,利用抑塵劑降低這一區域的粉塵污染,讓周邊的空氣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。
在采訪中看到,董樹梅不斷地詢問現場工作人員,詳細了解每一項的進程,反復叮囑要把每一片區域都噴灑到位,噴過的地方及時補水、補液,避免粉塵飛揚。
12
外交官——李娟
抗塵抑塵的目的是讓空氣質量趨于更好,所有的數據都要向相關部門進行匯報,李娟就是整個項目組的外交官,面對相關部門的不同負責人,當數據值高時,她會做出合理的解釋,當有人提出疑問時,她會給出滿意的答案。
在項目開始之前以及最初之時,她一天要向政府部門進行兩次匯報,面對各個局的領導以及政府區長和分管副區長,現在項目走上了正軌,只要正常的上傳數據就可以了。但“外交官”的生涯仍在繼續。
項目是在6月23日正式實施的,但在那之前,她已經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,經常會因為寫各種方案而工作到深夜,甚至有一次直到凌晨兩三點才從環保園區離開。
13
近衛軍團——王軍
所有揚塵抑塵的工作,都是為了能讓數據中的P10指數降下來,正常情況下,數值在低于50時是大家比較滿意的,也符合相關標準,但遇到不可控的天氣,比如沙塵暴時,數值就會爆表,能突破200多,甚至接近300。
在施工現場,王軍負責數據檢測,項目前期,要先檢測渣土堆,記錄原始數據,施工后再進行檢測,進行數據對比,讓大家看到自己的工作有了回報。
平時,他會用手中的食品進行流動檢測,當數據平穩時,便可安心輕松些,如果數據有波動,那就要根據風向查找起塵點。然后再和同事采取相應的措施,讓起塵量降下來。
在十多天的工作中,他和另外的同事24小時進行著檢測,為施工提供了準確的數據,讓大家在作業時更能有的放矢,也讓空氣永遠保持清凈。
14
近衛軍團——李龍
在抗塵抑塵項目工上,最為龐大的隊伍就是在作業的一線工人,一共有近40人。他們身背藥箱,將藥液噴在腳下的碎石瓦礫中。
在項目施工現場,因為地形特殊,往往都是堆起來的碎石磚塊,再加上不少的地窖“隱身”其中,噴灑藥液的車輛根本進不來,只能通過人工作業完成。
李龍的工作就是在現場指揮工人們作業,查勘地形、制定線路、補充藥劑、跟蹤檢查,力促每一寸地面都能得到藥劑的保護,也力爭不讓每一粒微塵從這里流出。
通過噴水車、霧炮車、人工作業這樣的立體作業,抗塵抑塵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,檢測點返回的數據就是對大家辛苦工作的最好回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