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解讀】為什么要走以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
【自治區黨委十屆十三次全會《建議》解讀】
為什么要走以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?
當前,自治區“十四五”發展預期已明,目標已定。但離開努力奮斗,目標與現實間就會遠隔萬水千山。要想努力奮斗且不南轅北轍,就少不了正確的導向、合理的規范、可行的路徑。路徑與目標的關系,實質上就是“正確做事”與“做正確的事”之間的關系。發展的道路萬千條,最適合我區的可能就一條,就是要在“十四五”這個關鍵時期,探索出一條符合戰略定位、體現內蒙古特色,以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。
走好這條新路子,是黨中央對內蒙古的期望和要求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,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,首先需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,善于把地區工作融入黨和國家工作大局,做到既為一域爭光、更為全局添彩。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為內蒙古確定的戰略定位包含“兩個屏障”“兩個基地”,其中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定位,決定我們必須把生態和綠色挺在前面;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以及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的定位,決定我們必須把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作為追求,在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推動自身高質量發展。
走好這條新路子,是自治區發展歷史對現實的啟迪。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指出,一個時期以來,內蒙古依靠礦產資源開發、發展資源型產業取得了較快發展速度,但這種發展模式不可持續,留下了許多后患。這些后患,表現在經濟、社會、生態、政治多個領域,不斷警醒和啟示我們,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,決不能穿著新鞋走老路,決不能把新時代過成舊日子,決不能一味吃資源環境的飯、斷子孫后代的路,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,大力培育新興產業,在發展中實現資源節約、環境友好,在發展中守護好這方碧綠、這份純凈、這片蔚藍。
走好這條新路子,需要保持戰略定力。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兩者根本上講是有機統一、相輔相成的,因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。但處理不當,發展和保護之間就會產生一定的矛盾,形成明顯的張力。當前我區經濟下行壓力大,面臨風險挑戰多,面對經濟發展遇到的困難,有些地區和部門難保不開始動鋪攤子上項目、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念頭,甚至想方設法突破生態保護紅線。越到這個時候越是考驗我們的戰略定力,心態動搖,防線失守,生態保護與建設的努力就會前功盡棄,高質量發展路途也會后患無窮。
走好這條新路子,需要具備足夠魄力。自治區發展不是在白紙上作畫,必須立足實際有破有立。舊產業舊路徑不破,新模式新動力就不來,不敏銳識變、強烈思變、加快求變,就會坐失良機、陷入被動。自治區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緩慢,高質量發展輾轉不能破題,既有思維定式、路徑依賴、發展慣性等因素,也有各種利益群體保守阻滯的原因。掃帚不到,灰塵不會自己跑掉。沒有點除舊的魄力,沒有點布新的勇毅,還真走不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。
走好這條新路子,需要銳意創新進取。自治區發展的老路徑深陷“五高五低”困局,資金上高投入、物質上高消耗、過程中高污染、政策上高阻力、前景上高風險,同時進入上低門檻、技術上低層次、效益上低標準、循環上低關聯、成長上低空間。想要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路絕不如反掌之易,需要方方面面積極探索、深入研究,需要實踐的積累、經驗的迭代,需要只爭朝夕的沖勁、久久為功的韌勁,才能推動發展由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,在全國的高質量發展中奏出內蒙古的強音。
來源:內蒙古新聞網—《內蒙古日報》